乳业进入下降周期,揭秘六大产品趋势——旌略乳业研究:2024年第三季度乳业市场洞察
1970-01-01 安徽杜贝斯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【官网】 返回新闻列表

三季度随着消费端进入淡季,奶价继续探底,已创年内新低。乳业双雄半年报出炉,正式确立行业进入下行周期。受大环境影响,多数乳企业绩大面积下滑,中秋节日效应微弱。更多乳企处于“随波飘荡”式的发展状态,本质上这是企业品类创新乏力的表现。

三季度乳品行业基本面:1-8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减少,8月略有增长;生鲜乳收购价仍加速下跌;乳品进口继续量价双降

1-8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减少,8月份略有增长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1-8月乳制品产量1916.8万吨,同比下降2.6%,其中7月226.0万吨,同比下降5.7%,8月256.0万吨,同比增长1.1%,月度产量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。8月份之前乳制品产量的下跌,反映出市场需求的萎缩,更多的原奶不得不喷粉处理,而8月份产量的正增长,与乳企中秋节前的备货有极大关系。对于节后产量能否继续保持同比增长,仍持谨慎态度。


三季度生鲜乳收购价未受到节日提振,继续探底

根据农业农村部《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(鲜活农产品)》数据显示,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继续延续下降趋势,三季度奶价仍加速下跌。

从奶价曲线图上可以看出,自今年2月春节销售旺季之后,国内奶价一直呈现加速下跌的态势。虽然9月份中秋节之前,部分地区奶价出现一定程度的微弱反弹,终端牛奶打折销售现象也有所减少,但主产区奶价并未受到节日影响,9月份前3周已跌至3.14元/kg。由于当前整个乳品消费环境不景气,预计下半年奶价仍将处于探底阶段。

1-8月乳制品进口持续同比量价双降

据海关数据显示,2024年1-8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74.93万吨,同比减少13.2%,进口额73.81亿美元,同比下降16.1%,乳品进口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双降。其中,进口干乳制品129.23万吨,同比减少12.3%,进口额64.4亿美元,同比下降16.6%,进口液态奶45.7万吨,同比减少15.6%,进口额9.4亿美元,同比下降12.6%。从主要品类来看,除炼乳、蛋白和稀奶油进口量有所增长外,其余品类进口量全部下降,其中进口量最大的产品大包粉减少21%,婴幼儿配方奶粉减少19.4%,乳清类产品进口减少4.3%,包装牛奶进口减少24%。

从进口主要品类来看,由于国内奶源过剩大量喷粉,奶粉需求大幅萎缩;奶价持续走低,也使得进口液态奶价格优势丧失,进口量进一步减少。尽管如此,作为原辅料的炼乳和蛋白,仍然保持较高的进口增长速度,这反映出我国食品产业在市场内卷的背景下,正通过提升品质和风味,不断升级进步。

二、上市乳企2024年半年报解评

进入三季度,上市乳企半年报陆续公布。从部分A股上市乳企上半年业绩来看,主要有以下看点:

一是乳业巨头双位数下滑,引领行业开启下降周期。据伊利半年报显示,伊利上半年营收597亿元,同比下降9.53%,净利润75.31亿元,同比增长19.44%。其中,投资收益达到25.72亿元,按照扣非净利润来看,一季度伊利净利润同比增长12.39%,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5.61%,二季度扣非净利润降幅远超营收降幅。蒙牛上半年实现营收446.705亿元,同比下降12.6%,实现净利润24.45亿元,同比下降19.03%。可见,伊利、蒙牛两巨头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,实际上都近乎双位数下滑,这也带动行业在经过去年的艰难冲顶之后,正式进入下降周期。

二是区域乳企业绩分化明显,多数跟随大势,少数逆势增长。光明、三元、燕塘、庄园、阳光等区域龙头乳企,上半年营收普遍下滑10%左右,这一幅度与伊利、蒙牛保持基本一致。而利润下滑的幅度普遍大于营收下滑的幅度,这主要是受到行业奶源过剩,各企业纷纷开启价格战的影响。而新希望、天润、一鸣等区域乳企仍保持逆势增长,这在整个乳业市场内卷的背景下,实属不易。

三是奶粉企业业绩整体较好。奶粉龙头企业飞鹤上半年营收突破100亿元,同比增长3.7%,净利润18.75亿元,同比增长10.56%;澳优也实现营收36.81亿元,同比增长4.82%;贝因美实现营收14.17亿元,同比增长5.61%,净利润0.515亿元,同比增长16.41%;不仅如此,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也实现营业收入145.09亿元,同比增长7.31%。奶粉企业在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取得较好的业绩,主要有两点原因,一是奶粉淘汰赛之后大企业获得结构性增长机会;二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及偏好增加。

四是大型牧业公司业绩分化明显。受到奶源过剩,奶价下跌、需求不振的影响,牧业企业普遍陷入亏损,但业绩分化明显。优然牧业、原生态牧业等牧业公司仍然取得了两位数的营收增长,其中原生态牧业还实现了148.85%的利润增长。而现代牧业、中国圣牧、西部牧业等企业则受大环境影响,陷入较大幅度的利润亏损。对大型牧业企业而言,在奶价下跌周期尽管业绩会受到影响,但当更多中小牧场亏损出局,行业也将更多的向大企业集中,未来奶价上行周期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。

评析:

旌略咨询认为,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来自品类创新;而企业增长的停滞,也都应归咎于品类创新的枯竭。

受大环境影响,乳业市场正处于需求萎缩、奶源过剩、产品同质的缩量竞争时代。伊利、蒙牛等大企业在主流品类中早已处于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,增长空间有限;与此同时,伊利蒙牛虽不停的寻找新的增长点,但受困于新品类、新业务的前景规模,创新业务的增长难以带动基数庞大的整体业务增长,这是伊利蒙牛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。

而对众多中小区域乳业来说,由于自身体量小,市场操作更加灵活,纵使大环境不好,在规模庞大的乳业市场中,也依然拥有巨大的品类创新空间来带动业绩增长。我们也可以发现,当前多数企业的业绩处于跟随大势的“随波飘荡”的状态,这正是创新乏力的直观体现。

三、三季度新品趋势洞察

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,各乳企上新速度也较之往年更快。旌略咨询从乳企三季度新品中总结了六大产品趋势,这些趋势不仅是趋势,也是内卷时代乳企有效应对竞争的产品策略。

1、大单品品质升级

经典大单品是很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,在行业内卷的背景下,不少经典的大单品也随之下滑。产品品质的不断升级不仅是大单品成长路径上不可缺少的发展策略,也是扭转下滑趋势必不可少的措施。

三季度我们看到,简醇利乐钻蛋白质由3.1g升级到3.3g,庄园浓缩奶蛋白质升级到3.6g,伊利畅轻升级为7种活菌……这些产品都是各自企业举足轻重的大单品。在当前追求质价比的时代,通过对内在品质的不断升级,不仅能够稳固原有消费群体,也能通过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,吸引新的消费群体,助力大单品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。

2、产品的文化嫁接

随着国潮、怀旧、文旅的流行,各类文化元素也开始越来越多被用来与产品进行嫁接。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展现地域文化,帮助企业打造特色产品,更是让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情感链接的重要策略。

新希望白帝推出的合肥牛奶公司鲜牛奶,正是通过复古的画面和概念,让消费者回忆起几十年前国营牛奶公司销售的牛奶的香浓味道,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区域乳企推出类似的产品。新希望双喜的姑苏酒酿酸奶,把传统地方名吃与酸奶结合,打造特色产品。海河优冠纯牛奶则把天津鼓楼的画面搬到产品包装上,引起消费者的共鸣……

3、联名与定制

近年来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启联名与定制之路,并已经开始演变成一种产品趋势。三季度上新的联名或定制款新品多达数十款,本质上这是一种借助第三方流量为己方品牌或产品做加持的策略。

有两种类型的产品有必要考虑联名。一类是企业的核心产品。通过联名,可以让消费者对保持品牌和产品热度,也能够转化联名品牌的粉丝,起到扩大消费群体的作用。另一类是新品联名。新品上市需要迅速建立影响,扩大消费群体,通过联名则可以快速转化一部分外部流量,助力新品上市成功。

定制主要是让品牌和产品与流行性元素结合,由于流行性元素的短期性,为利用好流行元素的短期热度,只需要少批量定制或限定包装即可。其原理与联名相同,都是借助外部流量为品牌和产品赋能。

4、新奇口味创新

8月28日,海河推出煎饼果子味牛奶,引发热议;几天后佳宝也推出把子肉口味酸奶,一时间关于乳品口味创新成为新的焦点话题。同样在三季度,贵州好一多也推出极具贵州地方特色的折耳根、抹茶、猕猴桃系列口味酸奶;辉山推出具有东北特色的白桦轻乳乳饮料。

这些产品口味对消费者而言都是比较新奇,甚至是颠覆传统认知的。企业推出这类产品有两点作用,一是借助新奇的口味引起话题,使品牌和产品成为议论的焦点,本质上这是一种品牌营销行为;另外一个作用则是通过把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乳品结合做创新,进一步夯实本地品牌的顾客认知,进一步建立与本地消费者的情感链接,增强认同感,这也可以理解为在竞争内卷时代强化本地市场的一种战略防御举措。

5、有机、A2概念全面普及

在三季度各乳企的新品中,有机、A2类产品占据了相当的比例,新品数量多达数十款,不仅有纯牛奶,也有酸奶、奶粉等多个品类。可见,有机、A2概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知,并开始全面普及。

为什么乳企要推出有机、A2类产品?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纯牛奶赛道,同质化严重,与伊利、蒙牛两大巨头的纯牛奶相比,中小乳企毫无优势,在概念上的创新空间也十分有限,只能被迫陷入价格战。而有机、A2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支撑纯牛奶高价值的概念。尤其是近几年A2概念的普及,让更多消费者对其建立认知,因此越来越多乳企相继推出有机、A2纯牛奶,从而帮助企业摆脱普通纯牛奶的价格战,获得更多利润。同类型的高价值概念还有娟珊牛奶,但受企业资源限制,娟珊奶的普及程度不及有机和A2。

6、大单品跨包装延伸

在三季度上市的新品中,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大单品的跨包装延伸。比如卡士007推出小杯装,华山牧纯品优酪乳推出自立袋,庄园老兰州浆水酸奶推出瓷瓶装,辉山鲜博士推出大瓶装等等。

实际上,不同的包装形式对应的是不同的消费场景。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,打造出的大单品早已获得消费者的认知。通过包装形式的延伸,可以让产品进入到不同的消费场景,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当企业的某一款大单品拥有更多的包装形式之后,在终端也就拥有了更多陈列展示的空间,这也是企业通过聚焦,进一步夯实大单品影响力的重要策略。

结语

艰难的2024年已经过去3/4的时间了,多数企业全年的业绩已经基本定型,多数企业的业绩跟随大势遭遇不同程度的下滑。旌略咨询认为,纵使行业下行,也依然孕育着众多机遇,找到战略空间,通过品类的创新打造大单品,这是扭转颓势的第一步。


© 2015 - 2025 安徽杜贝斯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皖ICP备19018538号-1      技术支持:悦生活